前两周在公司内部做了一次线上的技术分享,分享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,包括花了近两个工作日的时间收集资料和制作 Keynote,以及在组内试讲、收集反馈。虽然最后的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,但也还能接受。后来回顾了一下当时的录屏,结合组内同学的反馈以及自己的体验,总结一下这次技术分享中的不足。
现场表现部分,最致命的问题是说话磕巴,几乎每处停顿之后再说话之前都会接一个“呃”的音节,这样的口癖非常影响听感。朋友提到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很容易出现这种问题,我自己观察别人的技术分享时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。所以要反复练习纠正才能让听众听得舒服。除了停顿时的口癖之外,语速也需要好好控制。因为分享的内容自己比较熟悉,文案也都是自己写的,读起来就很顺畅,导致语速不自觉地变快;而听众看不到文案,想要靠听力跟上演讲者的语速就非常困难。所以演讲时需要有意识地放慢速度,配合语气语调的变化,才能让整个演讲不那么“平”,否则就跟大学里讲课让人想睡觉的老师无异了。
Keynote 部分,组内同学提了很多反馈。比如某一页的文案(演讲者注释)很长,光是念都需要很久,这时候听众就很难集中注意力,也很难听懂演讲者的表述。最好把每页对应的文案控制在一定字数内,保证页面的切换频率,才能让听众提起精神。另外,Keynote 里多用动画和图例可以让听众更好地理解。以及,作为技术分享,演讲里提到的技术的优缺点和特点都应该有对应的例子进行阐述,否则也会让听众觉得“虚”,不知所云;举出实例才让人信服。
其实最重要的是准备阶段。需要理清一些问题:
- 分享的目标听众是谁(你很难照顾到所有人)
- 分享的内容是什么(大致的方向由兴趣决定,但技术细节、难度、深度的设定都取决于目标听众)
- 分享的目的是什么(推广某个技术,分享观点、insight,促进讨论)
因为这次分享时间紧张,所以在准备阶段并没有仔细考虑以上几个问题;这就导致列提纲、做 Keynote 时对于内容的取舍犹豫不决,浪费了很多时间。理想化的流程应该和写代码类似,先用 80% 的时间观察、搜集和思考,然后再产出内容。